本部落格請以google瀏覽器進入為佳
有您們的陪伴,使我茁壯。 by 西瓜

目前分類:活動花絮 (8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春天的風,有風徐徐吹不急;春天的太陽,和煦溫暖最得宜,

四月,正是從事戶外活動的好時光。古代中國在清明這天有許多遊樂活動,放風箏、射柳、打鞦韆等等,

當然還有人人熟悉的─吃春捲

爺爺奶奶親自包春捲     愛吃甚麼自己動手  

包春捲、吃春捲是清明節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

百合奶奶說:春捲讚啦~

 

這次的清明DIY包春捲活動,看到長者們展出開心的笑容,懷安裡的每個工作人員都感到很滿足很安慰,

也希望院裡的爺爺奶奶們能快快樂樂..健健康康..平平安安..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關懷 安心只為您....

文章標籤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曆九月初九為「重陽」,又稱「重九」。重九成為節日,據文字記載可以早到漢代,

「西京雜記」載:「漢武帝宮人賈佩蘭,九月九日佩茱萸,食蓬餌,飲菊花酒,云令人長壽。」

可見西漢時以過重九節。重陽節經過二千多年的變遷,以成為多元性的節日,並存著各種習俗

,成為一個多彩多姿的節日。民國六十三年內政部為敬老崇孝而核定重陽節為「老人節」,增加了重陽節的內涵。

秀美奶奶與百合奶奶開金嗓

 享用廚師-阿源師-手工蔥油餅

兩位奶奶可以出國比賽拿金牌囉~

大家一起拍拍手~聽歌唷

鐘爺爺耍酷中..帥吧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祝福全天下的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!!

文章標籤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

 ...中 秋 節 來 源...

中秋節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,起源於中國,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

按照中國的農曆,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,古時稱為仲秋,因此民間稱為中秋,又稱秋夕八月

八月半月夕月節,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,象徵團圓,又稱為團圓節。受中華文化的影

響,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。

中秋一詞,最早見於《周禮》,《禮記·月令》上說:「仲秋之月養衰老,行糜粥飲食。」但並沒

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。

唐朝以後,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。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,得到了霓裳羽衣曲,民間才開始盛

行過中秋節的習俗。一般認為,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,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「八

十五日殺韃子(即蒙古人)」訊息,洪武元年(1368年)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

時期,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。《正德江寧縣誌》載,中秋夜,南京人必賞

月,合家賞月稱為「慶團圓」,團坐聚飲稱為「圓月」,出遊待市稱為「走月」。 關於中秋節來

源的傳說中,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。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,大致內容是:相傳在遠古

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,並成為帝王,可是他愈來愈暴戾,多番施行惡政,成了大暴君。

有一天,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,只要吃了不死藥,就能長生不老。嫦娥知道

後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治,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,然後變成了仙女,往月宮飛去。百姓

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,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,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,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

拜月的風俗。

 

廚師細心為爺爺奶奶烹烤食物

戶外坐坐閒話家常  吃吃柚子.月餅歡慶中秋佳節

哇)))笋奶奶忘記戴假牙嚕

宋朝詞人蘇軾....  水調歌頭·明月幾時有

          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

 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
 
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
 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!
 
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
 
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
 
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
 
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

 

 

文章標籤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台灣的父親節起源

  • 要追溯到國民政府時代。民國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,上海聞人所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,市民
  •  
  • 立即響應,熱烈舉行慶祝活動。抗日戰爭勝利後,上海市各界名流仕紳,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
  •  
  • 中央政府,定「爸爸」諧音的八月八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。


可愛粉紅豬蛋糕登場嚕~今天這個偉大的節日就由最帥的標爺爺代表受獎嚕

錦爺爺笑得很開心~

榮爺爺戴上酷酷的帽子拍照

松爺爺是個好脾氣的拔拔

文章標籤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元祭為台灣重要民俗節慶,源起於兩個信仰系統的宗教儀式,

道教稱之為中元節,佛教則為盂蘭盆節。

希望院裡的老人家健康.快樂.平安.

【中元普渡的意義】

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,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在,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,一是發揚推已及人,樂善好施的義舉。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,很有人情味。所以,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,應該跳脫鬼的角度,期勉互愛。

文章標籤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端午節傳說故事
 

 

(一)屈原投江


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,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,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(粽子),並且競相划船(賽龍船)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。

(二)曹娥尋父屍

東漢孝女曹娥,因曹父溺江而亡,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,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,乃在五月一日投江,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, 鄉人群而祭之。

(三)白蛇傳

傳說白蛇白素貞,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,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,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,差點現出蛇形,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,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。

(四)伍子胥的忌日

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,吳王闔閭逝世,皇子夫差繼位,伐越大勝,越王句踐請和,伍子胥主戰,夫差不聽,卻聽信奸臣言,賜伍子胥自殺,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,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。


彩繪雞蛋活動

相關習俗

端午節又稱天中節,因為農曆五月以後,天氣漸漸炎熱,因此蚊虫蒼蠅孳生,傳染病很容易發生,所以古人稱五月為「惡月」或「百毒月」。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,百毒齊出。古人就用天中五瑞--五種植物:菖蒲、艾草、石榴花、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,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。
民國成立以後訂為「夏節」,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「詩人節」。


端午節,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,故稱「蒲節」。

端午節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: 

(一)吃粽子 

是因屈原投江,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魚、蝦吃掉,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,後來演變成用竹籜、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、蝦。

(二)喝雄黃

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,開始活躍起來,瘟疫漸多,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;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,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,差點現出蛇形,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,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。

(三)掛艾草、菖蒲、榕枝

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、菖蒲(蒲劍)或石榴、胡蒜,都有其原因。通常將艾、榕、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,然後插或懸在門上。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,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,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「百陰之氣」,葉片呈劍型,插在門口可以避邪。所以方士們稱它為「水劍」,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「蒲劍」,可 以斬千邪。清代顧鐵卿在”清嘉錄”中有一段記載「截蒲為劍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頭,懸於床戶,皆以卻鬼」。而晉代”風土誌〞中則有「以艾為虎形,或剪綵為小虎,帖以艾葉,內人爭相裁之。以後更加菖蒲,或作人形,或肖劍狀,名為蒲劍,以驅邪卻鬼」。

艾草代表招百福,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,插在門口,可使身體健康。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,針灸裡面的灸法,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 ,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。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,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,像宗懍的〞荊楚歲時記〞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,採艾似人形者,攬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驗。是日採艾為人形,懸于 戶上,可禳毒氣。」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,求吉祥的習俗。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〞午時聯〞,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,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「手執艾旗招百福,門懸蒲劍斬千邪」。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「插榕較勇龍,插艾較勇健」。也有地方習 俗是掛石榴、胡蒜或山丹,胡蒜除邪治蟲毒;山丹方劑治顛狂,榴花懸門 避黃巢,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,也有治病的功能。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。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,還有一段故事。黃巢之亂的時候,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,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,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,黃巢非常好奇,就詢問原因。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,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,殺了叔叔全家,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,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,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,保全叔叔的骨肉。黃巢聽了大受感動,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,就可以避黃巢之禍。


(四)划龍船競賽

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,為了救屈原。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,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,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,國內的無線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,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。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: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,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。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,值得一提的是: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,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,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,而且只有兩隊--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,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,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,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。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,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(從午後到黃昏),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,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。

慶爺爺寫了個平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榮爺爺寫了日文

笋奶奶畫的妙唷
 

松爺爺也愛吃

感謝家屬參與活動

華奶奶讚不絕口說好吃

金奶奶笑得真漂亮

文章標籤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受歡迎的百合奶奶

謝奶奶有個人小蛋糕唷

 大家聽聽小故事

百合奶奶看到您的笑容~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

恩愛夫妻

月奶奶~祝您身體健康

快樂母親節

古錐的德爺爺

笑一個咩城爺爺別扁嘴嚕

護理長餵蘭奶奶享用蛋糕

田爺爺比YA

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爺爺奶奶都是我們最珍貴的家人母親節快樂唷

 

文章標籤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清明節吃春捲的由來可追溯到春秋時代,傳說當時的賢者介子推為了照顧母親,

因而拒絕晉文公的封祿,於是帶著母親到山洞躲藏。

晉文公發現之後,並聽從旁人建議放火燒山,

他深信介子推一定會背著母親逃出山洞。沒想到介子推並沒逃出山洞,寧死不屈。

晉文公悔不當初...

並下令全國在這一天〈清明節〉禁止生火,訂定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。

所以,古時候的人在清明節這一天,通常會把涼掉的蔬菜包在麵皮裡,

這就是清明節吃春捲的由來。

在清明製作春捲,春捲也稱「潤餅」早在唐朝,就有在立春吃春捲的習俗。

杜甫(就有句詩道:「春日春盤細生菜」。《四時寶鏡》中也說:「立春日,食蘆菔、春餅、生菜,號 春盤」。

春餅傳至閩南,一變而成潤餅。潤餅以極薄的麵餅為皮,餡料以春天出產的青菜為主,

再加上豆干、肉絲、魷魚、蛋皮等,一律切成細絲,

灑上花生粉、糖粉、海苔酥,

捲成筒狀就可以食用了。

據說太平天國時,捻匪作亂,蔓延到閩南泉、漳一帶,

由於當時兵荒馬亂,沒有時間準備祭品,

於是有人想出辦法,把所有食物捲進麵皮之中,以此祭墓。

因而春捲也成為清明節的應景食品

總鋪師一早就傳了滿桌豐富餡料,爺爺奶奶垂涎欲滴的樣子真可愛

大家戴上手套,準備包好吃的春捲嚕

看到城爺爺滿足的樣子,我也好想吃一口唷

金奶奶說讚

標爺爺難得自己動手唷

免奶奶跟笋奶奶好姊妹一起包春捲

這次的清明DIY包春捲活動,看到長者們展出開心的笑容

懷安裡的每個工作人員都感到很滿足很安慰,也希望院裡的爺爺奶奶們能快快樂樂..健健康康..平平安安..

 

文章標籤

懷安老人養護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